在汽车“新四化”浪潮汹涌澎湃之时,汽车零部件变革也在加速。

多域电子电气信息架构将走向何方?5月1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网联自动驾驶车辆多域电子电气信息架构(EEI)技术研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上,业界专家学者云集线上,畅所欲言,为零部件技术发展建言献策。

架构研究目的何在?

“‘网联自动驾驶车辆多域电子电气信息架构(EEI) 技术研究’项目,针对当前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辆的电子电气架构仍难以满足智能交通系统中涉及的车路协同决策与控制、多域信息交互-管控-优化-应用等方面重大需求,开展网联自动驾驶车辆多域电子电气信息架构(EEI)技术研究。”与会专家围绕主题作出解读称,研究的目的在于突破软硬件解耦架构、跨域计算通信机制、可重构安全冗余和防御体系以及多层级评测等关键技术,构建“高内聚、低耦合、多冗余、强安全”的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探索C-V2X与车载网络融合的新型架构底层软件设计技术以及安全冗余体系,完成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仿真、评估、优化和测试验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技术高水发展。

据介绍,该研究项目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联合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理工新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北汽新能源、中国一汽等企业组成产学研用联合团队共同承担。项目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高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以及项目专家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克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云鹏,还有项目咨询专家中汽中心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志新、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总经理原诚寅、清华大学教授张俊智、北京大学教授赵卉菁、国汽智联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等相关负责人及代表出席会议。

协同攻关 保证质量

“希望项目和研究课题注重‘四个面向’,围绕关键科学问题,抓好协同攻关,高质量完成项目研究任务。”科技部高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会专家学者在听取了项目研究的基本情况、技术路线、研究内容、管理措施、实施方案后,项目顾问专家组和项目咨询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项目团队深入论证,通过质询与讨论所取得的进展,对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建设意见和建议,并希望项目团队不负使命,努力创新,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技术的发展。

目前,项目牵头方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电动车辆科研、产业化和示范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电驱动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是国家“863计划”驱动电机授权检测基地。成功研制了纯电动旅游客车、纯电动低地板公交客车、混合动力电动旅游客车、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轿车等共20余种电动车辆整车,其中10种整车产品列入我国国家汽车产品公告。同时,开发了续流增磁电机及其控制器、一体化电驱动机械式自动变速系统、支持快速更换的标准化电池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

在北京奥运期间,该中心首次实施了奥运中心区零排放电动客车工程,兑现了中国政府的承诺,实现了国家“奥运昼夜服务零抛锚”的目标,受到表彰。相关技术成果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成功推广应用。至今,该中心已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在纯电动汽车总体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总体技术、整车轻量化技术、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电动汽车动力驱动系统技术等多项领域都取得了研究进展。

产学研用共同发力

为推动相关系统、零部件的研究与应用,依托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了两家公司。2010年7月,成立了北京理工华创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其业务范围包括电动车辆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发、测试和生产、提供先进的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台及关键部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咨询和运营保障服务等。2015年12月,成立了北京理工新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车联网台建设及大数据挖掘与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同承担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台”的设计、开发和运维等工作。

时至今日,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上千篇,获授权专利300余件。主持起草了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立了电动汽车充电站北京市地方技术标准体系。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3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以及其他省部级奖励多项,荣获“科技奥运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为研究项目的完成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