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教育认知,不同的行走方式(家长、教师……)

(这是“侯立元教育人生”陪您走过的3026天)

按照教师享读会的阅读进度,今天重在阅读《教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认知问题》《教育的有用与无用》《如何提升孩子的见识》。


(资料图)

万玮校长在这篇《教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认知问题》一文中,举了自己在二十余年来,对教育的认知经历的五个阶段,分别是:青睐学霸——而学霸毕竟是少数;跨越学科——希望学生在自己的学科表现好;超越课堂——原先用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的一切;看淡成功——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看清世事——坦然面对生活。在不同的认知阶段,作者所采取的教育策略一定是不同的,教育期待也是不同的。

这不由地让我想起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在《最好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写道:“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手段的差别。”不同的教育理念下,采用的教育手段自然不同。

不由地想起了以前家访时与家长的一段对话:

师:请问孩子回到家一般做什么?

家长:他回到家,我就让他马上写作业。

师:那他写完作业后呢?

家长:写完作业,我就让他去看课外书。

师:那他作业是否真正地完成了?他看的课外书您知道是什么书吗?

家长:这个不知道。

在《教育的有用与无用》一文中,我们看到,孩子需要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当他们拥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很多孩子后期的成长证明,正是这样的自由,让他们有了创作的启蒙或灵感。

我们今天的家长为何那么焦虑?作者指出“来自我们对子女的期望。我们希望子女沿着我们给他们设计的方向走,每一步都要达到我们设定的目标。”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如何提升孩子的见识》,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提升孩子的具体举措是:

一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多走出去看看,以旅行的形式,丰富自己的阅历。旅行本身,就是对孩子能力锻炼、能力提升的重要机会,关键是作为家长的我们要有“设计思维”,让孩子参与到旅行的策划、计划、实施之中。

二是读万卷书,如有神助。也就是大量的阅读,“通过阅读获得先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这部分,作者举了平和的一个高中学生的例子。该学生特别喜欢读书,并且会把读过的书列成清单。高一、高二两年间,他读了116本书,按一年48周,两年96周计算,在高中课业繁重的情况下,他平均每周至少读一本书。

同时,作者介绍了自己的读书经验及建议,第一,要泛读,更要精读;第二,读书时要动笔、动口;第三,带着困惑和问题读书。而这三点建议都有一个指向,那就是建立连接,既建立与书之间的连接,同时又建立与作者之间的连接

三是善于思考,善于创造。对所读过的书、对所经历的事、对所遇到的人,都要带着思考的眼光。同时要注意思考的角度、高度与维度,综合来看待问题。

家庭教育

学生成长

教师发展

德育思考

微课录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