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狄鑫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通讯员 曾颖 陈思

实习生 程金豪 李祥菲

仙桃某化工企业的爆炸事故现场,他埋头进行事故调查;黄冈某天然气公司里,他在提供安全生产技术咨询;武汉某集团高处坠落和火灾事故预防工作中,他负责现场安全技术诊断;某化工园区里,他负责将企业事故隐患控制在萌芽阶段……

这个总是头戴安全帽,出现在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和安全技术指导现场的身影,其实是一名高校教师——他就是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兴发矿业学院)的周德红老师。

周德红作为国家级安全生产专家,长期在企业生产一线,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的安全生产“瓶颈性”工程技术与管理难题,并以此反哺课堂教学,围绕我国“大安全”观和安全生产重大战略,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

从成语典故中汲取安全智慧

把课堂开到生产一线

周德红从事安全生产工作20多年,深知“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安全工程师”。如何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引起学生的重视呢?周老师不断探索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作为工科老师主动挑战文史知识,将历史典故融入枯燥的专业知识,在时代背景中挖掘思政元素。

“同学们听说过曲突徙薪的故事吗?”周德红将“曲突徙薪”“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等成语典故引入课堂,课前10分钟他安排学生自主讲解、演绎、讨论,并从成语典故中汲取安全智慧。周老师常对学生说,“若干年后,等你们走上工作岗位,若还能记得这些小故事里的安全启示,那这节课就没白上。”他将“居安思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践行在课程实操中,教学生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掌握“黄金救援四分钟”,彰显安全工程师的工匠精神和责任担当。

“尽最大努力避免事故的发生,等同于在救人。”周老师把学生带到事故现场,参与调研。他把课堂搬进企业安全生产陈列室,用VR技术还原灾祸诱因,培养学生对安全生产的敬畏之心。

在周德红及团队的精心打磨下,这门《安全管理学》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周德红老师的课上看不到学生‘低头’上课,老师唱‘独角戏’的场景,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积极互动”该学院专业老师吴燕玲老师说,周老师的课不仅学生有收获,就连听课的老师也受益匪浅。“口碑是一届届传下来的,学生们都抢着上他的课!”曾有学生骑行8公里,从老校区追到新校区,只为向周老师请教生涯规划的问题。

从教13年来,周德红带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但他的教案却从不落窠臼,频频创新。他根据多年从教经验,反对针对所有学生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思路,而是结合当前90后、00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每学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情况,更新教案和实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实现了安全工程专业从老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到教学互动的成功转变,既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带动了学生进步。

他一句鼓励的话语

学生保存了10年

无论是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还是作为学生们的班主任,周德红始终坚持不惜时间与精力地付出,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李文是周德红教授的2014级硕士研究生,如今博士毕业后,在省内一所高校任教。为人师表后,李文才更懂得周老师的用心和不易。她说:“我从没见周老师对学生发过一次脾气,对于学生遇到的每个难题,他都耐心地去解答。”

当年,李文专业底子比较薄弱,从专升本到读研究生、考博,她的求学之路十分坎坷。读研期间,周老师给予了她最大的支持——“不论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我都会是你的后盾。”周老师一次次鼓励的话语,让李文放下内心的自卑和不安,也给了她挑战未知的底气。

“读研至今已有10年,我换了3部手机,但当初周老师加油打气的截图,我一直存在手机里,它时刻鞭策、激励着我。”这些年,师生二人交流的内容从专业知识到人生规划,再到学生管理。“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周老师依然如灯塔般照亮李文前行的路。

学生小圆(化名)因家庭原因,加之高考发挥失常,入校时就十分内向,几乎不与他人交流,还接连逃课打游戏、夜不归宿,愁坏了家长。

“每个新生都是一张白纸,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为了发掘小圆身上的闪光点,周老师安排小圆担任班干部。有一次,周老师电脑出现故障,在同学的推荐下,他偶然发现小圆十分擅长电脑操作,便请小圆帮忙维修。一来二去,两人有了交流的话题。此后但凡与计算机相关的比赛,周老师都推荐并亲自指导他参赛,接下来几年的竞赛经历和获奖体验,唤起小圆对学习的兴趣,性格也越来越阳光开朗。

大四的时候,小圆主动找到周老师咨询未来规划,周老师根据他的实际个人情况以及学习成绩鼓励他继续在专业领域深造。在周老师的支持下小圆也不负期待,大四毕业后顺利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圆了自己的名校梦。

在周德红“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育人理念背后,那一届他当班主任的两个班学生100%实现高端就业,考研学生中90%被“211”和“985”高校录取。

这些年,周德红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获批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