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这位关令和老子本人对哲学史所做的贡献都差不多一样大。若不是这位关令强使老子写下他的思想,那么这一部世界文献中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就不可能流传后世,这位所有时代和民族中最伟大的智者之一的思想也就会默默无闻地随老子而去,果真那样,老子将不会为后世遗留下任何痕迹。有多少智者的命运可能都不及老子呢?如果我们设想,当所有的书籍都必须被焚毁,只有三本书你有权选择保留下来,而老子的《道德经》就应该是其中的一本。这部经典著作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它没有严格的次序,其中包含了老子的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学思想。

在中国较古远的宗教信仰中,作为规律或法则的道的概念已经出现,此外,孔子及其学派也使用过这个概念,当然是取其另外的意思,而且,孔子也没有像老子那样把道摆在中心位置。老子的学说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哲学和宗教派别分别被称为道家和道教。

基本来说,道是深邃幽远、不可捉摸的世界之本原。道是万源之源、万法之法。我们在这里一开始就可看出,老子选择了一条与孔子不同的思想道路,即一条形而上学的道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此而言,道作为一种无条件的东西是以自身为原因的,在欧洲的哲学语言里可称之为“绝对物”。在老子看来,道是不可捉摸且难以名状的。老子不厌其烦地强调“道常无名”、“道隐无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因为道不可捉摸,所以我们的认识的最高境界就是确信自己的无知。“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虽然我们不能把握也不能认识道,但是我们却能够觉察到它,我们能够在自然和宇宙运行的法则中领悟道的存在,并将它确立为我们的人生标准。其前提条件是:首先,我们的内心必须摆脱一切使我们偏离道以及阻碍我们认识道的束缚,从而获得彻底的心灵解放;其次,尽管我们置身于熙熙攘攘的外部世界之中,但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却要保持宁静,并能够无拘无束地接纳天地万物。藉此我们已经开始转而接近《道德经》的伦理学思想。

在这里,老子比孔子走得更远,孔子固然也主张以善报善,但是他却不主张以善报恶,而是主张应该报之以公正和法度。

老子伦理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是简朴。简朴的生活鄙夷赢取获利、自作聪明、矫揉造作、自私自利和野心勃勃。“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尽量使心灵达到一种虚极状态并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观察宇宙自然的循环往复,就可以内省和领悟道的奥秘,从而达致永恒的宁静和顿悟。“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获得顿悟者是自然的和无拘无束的,他返璞归真,如孩童般纯朴。由于他无拘无束,或曰柔弱,他才能战胜一切。此所谓以柔胜刚。“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智者知足常乐,像水那样谦逊地生活,并乐善好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道的要求,他就能和道合二为一。如果他达致终极目的并与道融为一体,那么——在这个意义上——他也就获得了永生。“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

圣人的基本标志就是,他能够摆脱自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一个摆脱了一切的圣人不追随任何人和物,并因而能够获知万物。“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徜徉于道之中,圣人镇定自若,不为外物所动。“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在这里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老子和孔子的某些相近之处,因为孔子也提倡统治者应该成为臣民效仿的榜样。但是,在对待知识和教育问题上,他们却存在较大的分歧。老子认为,头脑简单、思想纯朴更能使人获得幸福。孔子所极力倡导的音乐教育,以及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方面的各种繁文缛节,都被老子断然拒绝了。“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就像智者所身体力行的那样,王侯统治国家也应该遵循道的原则。“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有道主宰的地方,便会有和平。因为智者憎恶武器和战争。如果他被迫拿起武器,那也只是出于自卫和无奈。“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故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强。”

以道治国而产生的理想社会能够使人民过上简单质朴和富足安宁的生活,关于此,老子作了如下描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事实上,儒家学说——本章的最后我们还要讨论——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道德经》的真正思想几乎后继无人。后来的思想家在接受和发展以及普及老子的学说时,总是越来越多地掺入了自己的观念并歪曲了老子的本意。虽然道学思想在民众中传布范围较广,但是却掺入了过多的迷信色彩,诸如装神弄鬼和巫术,以及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等等,这些都远远地偏离了老子原初的思想,其共同点仅仅在于他们都以道为名——因此我们在本书中对他们略过不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