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导航,密码芯片,肿瘤影像……今年5月底颁发的“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由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主导或参与的数个项目获奖。这也是该院连续6年在省科技奖中有所斩获。

近几年,无论是广东省还是深圳市科技奖,深圳先进院均交出亮眼成绩单。而获奖项目或面向肿瘤、脑疾病等大健康领域,或瞄准关键卡脖子技术,充分展现了科研“国家队”的担当。

应用+创新齐头并进

“我在哪?我要去哪?怎么去?”扫地机器人面临的三大困惑,其实是对室内导航提出的要求,而这也是服务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所在。

深圳先进院集成所欧勇胜研究员作为第一完成人,主导的“机器人低成本定位导航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得此次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谈起研发初衷,他表示,以扫地机器人为例,早期要自主导航,需要借助北极星导航系统,或者激光雷达+传感器,或者需要大量计算的视觉技术,“针对传统方案成本高、适应性弱和可靠性差的问题,我们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了技术突破。”欧勇胜说。

据悉,这一技术已用在了家庭、物流、防疫等机器人产品上。

应用创新开花结果,关键技术也取得突破。此次由深圳先进院集成所李慧云研究员作为第一完成人,主导的“可信密码芯片的设计与检测技术及应用”,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信息安全是国家重要战略,而可信密码芯片属于该领域核心技术。李慧云团队不仅实现了“对密码芯片进行性能约束下的安全性设计优化”等三大突破,更在国际领域形成核心技术布局。项目成果被列入国家密码管理局发布的《安全芯片密码检测标准》,2011年已在全国发布执行。

医疗成果遍地开花

李慧云团队关于密码芯片的研究,也获得了2020年度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先进院在该年度获得5项市科技奖,其中3项瞄准医疗领域。其中包括让肿瘤“见光死”的“纳米仿生导弹”,能实现骨骼3D个性化打印的器械和能对生物颗粒精确操控的超声研究。

不仅如此,深圳先进院在2018年斩获的4项广东省科技奖,可称为“医疗专场”。比如王立平研究员的“光遗传技术研发和神经环路解析”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项目为理解与本能情绪有关的神经环路提供了新思路,并在癫痫、脑缺血和肿瘤治疗方面作出贡献;郑海荣研究员的“超导磁共振快速成像关键技术”,突破了这一领域的关键核心部件,攻克了实时心脏、脑血管成像等重大难题。此外,先进院的心电实时分析和外骨骼机器人也分别获奖。

医疗领域要出成果,更要有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医疗器械。去年5月,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落户深圳龙华区。主要牵头单位包括深圳先进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上海联影医疗、先健科技(深圳)等,可谓集合了医疗领域的头部创新力量。

作为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医疗器械领域唯一布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该创新中心旨在为生物医疗战略新兴产业和万亿医疗市场提供创新技术和设备,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创新中心的落地,是深圳发力原始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深圳组建高端科研机构,科研“国家队”不断壮大。其中,光明科学城是重要载体。

作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已确定建设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学、综合粒子设施、精准医学成像、材料基因组等六大设施。此外,这里还落地了7个平台,并规划了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曾坚朋表示:“目前光明科学城的重大项目库已经形成了项目储备前期开工滚动批次开发的机制,仅政府投资就超过1700亿元,很多都是百亿级的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在国内领先,很多在国际上都能拿得出手。”

筑“金窝”,是为“下金蛋”。重大设施紧锣密鼓布局,为的就是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

为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深圳先进院进行了不少尝试。比如位于光明科学城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下是初创企业,楼上是实验室,“穿实验服的和穿西装的在同一栋楼里,一个技术问题可能在电梯交流中就解决了。”深圳先进院合成所所长刘陈立表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