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8至19日举办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研高地”建设研讨会上,多位与会专家对祁连山打造生态科研高地建言献策、把脉问诊,并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进行了野外科学考察。


【资料图】

图为5月18日拍摄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研高地”建设研讨会现场。新华社记者周盛盛 摄

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素有“中国湿岛”之称,是连接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重要通道,也是守护“中华水塔”、涵养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态屏障。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近年来,青海省将生态科研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充分依托祁连山国家公园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多样的生态系统,积极研究探索国家公园建设思路,聚焦守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命题,以建设生态科研高地作答,在实现生态保护力度最大化上取得丰硕成果。

祁连山国家公园从一开始就将“生态科研高地”建设摆在关键位置,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水土气等多要素的全时段监测体系。目前,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覆盖8000平方公里,在生态保护领域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引领性、示范性作用。

图为2022年8月10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拍摄的祁连山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龙 摄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主任刘德铭说,祁连山国家公园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22家科研机构的34支科研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态大数据建设等领域深化合作。

据介绍,当地先后开展了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全面摸清了祁连山国家公园本底资源状况。在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等专家的联合研究下,园区还开展了以雪豹、荒漠猫、黑颈鹤等旗舰物种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

2019至2021年,研究人员先后为38只黑颈鹤佩戴卫星跟踪器,获得其迁徙规律、越冬地等生态学信息,迁徙最长距离为1500公里,是已知黑颈鹤迁徙路线中最长的。研究还发现,黑颈鹤主要越冬地在西藏日喀则和林芝地区。

调查数据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分布雪豹潜在栖息地面积2.26万平方公里,理论分布雪豹400到800只。截至目前,祁连山南麓共识别到雪豹个体逾200只;并记录到种群结构稳定、数量较大的荒漠猫种群。如今,当地牧民可以经常在祁连山地区看到雪豹、荒漠猫、黑颈鹤的身影。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还积极打造自然教育平台,先后设立了13所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学校,打造5处自然教育特色管护站,为自然教育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这是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拍摄的荒漠猫(2020年6月2日摄)。新华社发(宋大昭 摄)

此外,园区与青海省气象局合作,连续6年发布《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公报》,有效提高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监测感知能力和生态保护管理能力。

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二级巡视员肖红表示,持续有效地开展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本底调查、生态系统机制研究、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等科研工作,可以全面掌握各个生态系统间的复杂关系,为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扎实的科学支撑,全面提升园区内生态系统保护水平。(记者吕雪莉、周盛盛、李彦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