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震荡行情持续,新基金发行热度未减。

7月发行规模超过5389.4亿元创出历史月度新高。其中,权益类产品规模达3200亿元。8月以来至19日,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已超2600亿元。

但不可忽略的是,新基金发行规模暴增的同时,公募行业总体规模并未出现相应的暴增,投资者“赎旧买新”现象较为普遍。

与此同时,基金行业的“马太效应”日渐显著,头部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小公司弯道超车的难度加大。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超过20家中小型公募基金未发行新产品,未发行主动权益类产品的公司则接近40家。

赚钱效应凸显

经过多年的精耕细作,叠加2019年主动偏股基金在权益市场表现优秀、普遍获得较好的超额收益,2020年公募基金深入人心,年初至今爆款基金频出,即便在市场震荡的7月份,基民认购仍热情不减。

今年1~7月公募基金总体发行份额分别为:1665.63亿元、1498.60亿元、1999.24亿元、1131.87亿元、1721.88亿元、2631.12亿元、5389.40亿元。截至8月19日,8月份以来公募基金发行份额为2664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184.40亿元,混合型基金1225.42亿元。

“新发基金火爆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市场行情好,延续震荡向上趋势,投资者追逐热门行业和主题基金。另一方面,明星基金经理发新产品得到追捧。”网信金融投资研究院负责人萧锋分析。

在上海证券基金评价中心分析师姚慧看来,今年公募基金的大爆发得益于长期的业绩实证,以及基金经理们的共同努力。相比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的赚钱效应显现,机构投资人的专业能力得到广泛认同。

警惕“赎旧买新”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的新发基金份额创历史新高。

中泰金工研报指出,一个不可忽略的现状是当前市场“赎旧买新”现象。截至6月底,上半年新发权益类基金份额高达6941.22亿份,但权益类基金相比1月末仅增长了3346.25亿份。再进一步看,权益类存量基金二季度净赎回2485亿元,其中赎回主要发生在被动产品,被动权益基金二季度新发208亿元,但存量基金净赎回1660亿元,净流出1452亿元,仅6月份单月流出630亿元。同期,主动权益基金申购2650亿元,存量基金赎回826亿元。这一情况也令市场人士质疑称,市场的“活水”资金可能是一种短期假象。

既然“赎旧买新”造成了“发行热”和“整体热”的差异,那么饱受市场争议的“赎旧买新”对基金行业而言究竟是喜是优?

排除那些受销售渠道影响的情况,如果基民自愿选择“赎旧买新”,姚慧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买新”是对新发基金经理过往优秀业绩的肯定;“赎旧”是对投资体验不佳的产品的抛弃。显然,这种市场化的选择,能够激励更多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加强投研能力及投研团队建设,以更优秀的业绩回馈投资者,真正做到双赢。因此,“‘赎旧买新’在很大程度上为基金行业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整个行业的不断进化”。

萧锋则表示,“赎旧买新”是基金行业中的常态,包括2015年牛市时也出现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基金代销渠道利益驱动之举,另一方面也因部分基民落袋为安,继而投资新发基金。这种情况在今年更为普遍,市场行情较好时,新发基金很容易赚钱,而赚钱后则被投资者赎回。

姚慧提醒投资者,根据历史业绩与教训,“规模”与“业绩”往往两难,受限于市场容量、特殊投资策略容量、基金经理能力和时间精力,如果规模过大,产品可能失去“锐度”,超额收益可能也会下降,建议基民理性“追星”。

中小公募发行难

在多数公募享受新基金火爆发行带来红利的同时,部分中小公募却无法分一杯羹。

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以发行公告日期为准,仅包括已成立的产品),截至8月17日,今年以来共有23家公募基金未发行任何产品,未发行主动权益类(筛选范围:普通股票、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产品的公募基金超过40家。记者采访发现,各家公司情况不一,但多以中小公司为主。

金元顺安基金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在加强现有产品持续营销的同时,结合公司实际和市场需求,将准备数只新产品的发行。

中庚基金相关人士则告诉记者,在聚焦主动权益投资领域的基础上,采取“少而精”的策略,不以规模为导向,扎实做好投资研究,以客户盈利作为核心目标,用心呵护客户的盈利体验。“目前暂无新基金发行计划。”

凯石基金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凯石基金目前已初步完成权益和固收基金产品线布局,未来会根据市场情况和公司发展,继续补充完善产品线,多元化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东方基金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上半年公司产品发行,主要按照公司产品规划来进行完善布局。下半年会有权益产品发行计划,旨在满足中高风险客户对权益资产的配置需求。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记者:“中小型基金公司发展艰难是因为新基金发行找不到大型银行渠道募集,导致发行产品很难成立。目前大部分银行渠道有合作门槛限制,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基金公司才会有合作的基础。同时,中小型基金公司很难做老基金的持营,老基金基本上都是首发时的存量客户,几年过后其产品规模亦在不断缩水。”

该人士还坦言,中小型基金公司留不住投研人才,薪资待遇难与大型基金公司抗衡,导致大量的投研人员外流。核心人才缺失后,公司产品业绩受到较大影响,继而进入恶性循环。

从产品角度而言,爆款基金的打造需要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的合力。因此,基金经理过往业绩不尽如人意、基金公司同类型产品排名不够优秀、基金公司或销售渠道品牌号召力不足、公司与渠道合作力度不足等,任何因素都可能使一款新发产品的吸引力偏弱。

爆款基金频发的趋势还会延续。“中小公募无法像大公司一样做到面面俱到,那么就需要找准赛道,深度了解投资者诉求,努力深耕投研实力,在能够提供令投资者满意业绩的前提下,加强同线上线下渠道的合作,扩大新发产品规模,通过智能投顾等方式改善基民投资体验,扩大存量产品规模。”姚慧强调,为投资者提供能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是问题关键。

萧锋也谈到,公募基金强者恒强的局面会日趋明显,头部大型基金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壁垒。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来说,想要突围提振规模,一方面要做精做大,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的基金经理来形成明星基金经理效应,以吸引投资者认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