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多以来,支持政策频出,经济活力不断提升。不过,经济一体化仅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各类资源在区域内的有序流动,真正实现区域内的同城化。根据长三角日报此前进行的问卷调查,医疗、交通、教育、旅游、税收等领域的一体化备受读者关注,本周,我们将逐一盘点,敬请垂注。

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事业作为政府的公共服务重要组织之一,在跨区域城市群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近年来,沪苏浙皖在打造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成效显著。

医保“一卡通”便民利民

作为全国第一个门诊和住院费用都能跨省直接结算的试点地区,长三角在医疗一体化领域的进展备受关注。

数据显示,目前,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已覆盖长三角全部41个地级市,覆盖5600余家医疗机构,截至今年5月底,长三角异地门诊累计结算114.7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7亿元,长三角地区异地住院累计结算60.4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151.4亿元。

王文切实享受到了长三角医保“一卡通”带来的便利。“我在参保地苏州办理了异地就医备案登记手续后,终于可以直接在上海刷医保卡就医了。以前每次都需要自己垫付,然后拿着一堆发票回去苏州报销,现在真是方便多了。”王文说。

据记者了解,在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异地就医备案登记手续,可以直接持省卡至上海市已接入“长三角”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的医疗机构门诊直接刷卡就医,结算原则上执行就医地的支付范围及有关规定,医保基金的起付标准、支付比例、最高支付限额等执行参保地政策。目前,包括异地就医备案在内的两项医保服务事项纳入了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首批开通事项,长三角居民办理异地就医登记备案只需提交网上申请,不必来回奔波,更加方便。

目前,上海与浙江、江苏实现了双向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有1576家医疗机构接入长三角门诊直接结算范围。据悉,安徽与苏浙两省的异地门诊直接结算联网已调试完毕,争取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苏浙皖全省域异地门诊直接结算互联互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室副主任王向楠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直接刷医保卡,实现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便利了长三角地区居民就医费用的支付和结算,有助于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医疗服务供给更公平,是医保和卫生部门提升政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从公共服务上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

“长三角门诊和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不仅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积极促进意义。”王向楠进一步指出,这对全国其他地区有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是京津冀、珠三角、成渝等地区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中应当优先推进的事项。

不过,尽管长三角已经实现医保互通,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其中,我国医保系统长期以来存在标准不统一、数据不相认等问题,如何建立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口流出地的医保基金将面临基金流出,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之间信息沟通的工作量将大为增加。同时,核心地区的三甲医院担心外地患者大量涌入,超过医院的承载力。因此,如何协调本地就医业务和异地就医业务,提高就医地机构的管理能力,非常值得关注。” 王向楠表示。

对此,王向楠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医保部门应加强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服务和监管平台建设,医保部门内部或财政部门对人口流出地区的医保基金给予补助;其次,改善医保部门与医疗机构之间数据沟通的信息系统;最后,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以减轻核心地区医院的接诊压力。

打破异地养老壁垒

大部分老年人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就医需求大,而异地就医不方便一直是异地养老的瓶颈。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长三角养老服务资源共享、养老服务壁垒被打破,上海市民选择到浙苏皖三省养老日益普遍。上海周边的苏州、湖州、嘉兴等地,环境优美且离上海近,养老性价比高,深受上海养老群体的喜爱。

《长三角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19年版)》中指出,长三角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8年底,长三角区域户籍人口总数为2.14亿,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4589.97万人,户籍人口老龄化水平为21.47%。其中,上海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安徽省人口老龄化水平最低,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共同研究长三角养老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养老资源共享,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沪苏浙皖民政部门于2019年6月共同签署了推进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合作备忘录。初步确定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安徽省芜湖市、池州市及上海各相关区作为开展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共同探索建立养老共建对接合作机制。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展区域养老协作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