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会战胜这次的疫情。但是,取胜之后我们怎样来面对新的生活?我们怎样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目前依然在国内甚至是世界范围内肆虐,此次疫情对于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会带来非常大的冲击,但是,“在危机面前,实际上我们也会有很多的机会”。

2月15日,《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企业战疫共克时艰”抗疫直播邀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贸系教授田毕飞主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创新创业》,解读医疗器械、电商、卫生保健、远程教育、智能软件五大行业如何将此次疫情中暴露出的痛点、盲点转化为商业机遇。

医疗器械产业:非接触式电子产品大有作为

作为武汉本地的居民,田毕飞对此次疫情的体会十分深刻。

近段时间,如何安全卫生地触摸电梯按钮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但使用“脚控”和打火机等器具都不是长久之计,那么如何解决公用电梯中按钮可能传播病毒、细菌的问题?田毕飞认为,感应式或是手机蓝牙连接操控都是非常好的方式。

基于此,田毕飞认为:“非接触式的电子产品将来在医疗企业领域的应用是大有作为的。”例如,依靠无人机、医疗机器人对疑似患者、小区居民进行实时监控、红外测温、代替人对一些场所进行消杀作业等。

对于医疗器械行业来说,此类产品在未来会有大规模的应用,应用场景十分广泛。“而且它的成本一旦批量生产之后,可以大幅度地下降。”

电商行业:与物流结合打造“宅经济”

最近,许多人被迫“宅”在家里。田毕飞认为,这段时间的“宅”体验会培养一些人宅在家里生活的习惯,未来将有更多人长时间居家,成为“宅经济”的潜在顾客。

近期一些企业自发地以小规模的方式,将菜品送到小区门口,然后顾客自行去取货。田毕飞认为这就是“宅经济”的兴起。

“宅经济”主要是依托对特殊的生鲜产品,或者是日常所需的生鲜产品的配送。以往已有大的电商平台尝试解决日常生鲜的配送问题,但是品种和新鲜度都会受限制。这就给了像盒马等的垂直型电商企业一些机会。

田毕飞建议,电商行业可以跟物流行业结合,通过套餐式菜品的线上订单实现非接触式配送方式,解决对特殊的生鲜产品,或者是日常所需的生鲜产品的配送问题。

卫生保健行业:产品与服务需求是新商机

此次疫情的暴发也暴露了国人以往日常生活中卫生方面的不足,许多家庭奇缺消毒用品和口罩等一次性用品。未来民众对于此类用品的需求将日常化,使用比例和场合会增多。因此,对于卫生保健行业而言,日常护理类企业可以生产小型化、便捷化的套餐式产品,满足消费者不同的使用场景和购买需求。

疫情中被封闭在家的武汉人的心理咨询需求,也为卫生保健行业带来了启示。相对于线下医疗,在线医疗的心理咨询服务是最大优势,但是以往对心理保健领域的投入不足,所以行业以后可以开发更多的付费在线心理咨询、辅导服务。

但是,在线医疗存在已久,一直都“不温不火”,其“根本原因是大众对在线医疗的可靠度、准确度、诚信度等存在很大的质疑和不信任感”。

基于此,田毕飞建议将在线问诊形成“一整套流程”,从解释现象、告知情况,到知识科普、教导自查,再到进行义诊及线下引导就诊。疫情期间,若有就医需要的用户提前体验到在线问诊的优势,日后可能就将此作为自己日常就医的一个渠道,“将会引爆一个新的行业和领域”。

远程教育行业:5G等商用将提供稳固的基础设施

田毕飞认为,3G和4G都没有办法解决远程教育的网络流畅度等服务问题,但是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处在大规模商用的前夜,为此行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远程教育有“非常好的前景和前途”,“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在这个特殊的疫情防控期间,“宅”在家的老师就需要通过远程教育进行教学,许多中小学老师免费登录、使用一些网站,可以使其对在线教育有良好的认知与心理接受度,因此,这次疫情期间对远程教育的使用可以看作是对顾客一个好的培养,未来将吸引更多顾客进行尝试,从而完善行业生态,“最终就会引爆这个行业的增长”。

智能软件行业:谣言识别是新增长引擎

除了远程办公类软件外,田毕飞认为谣言识别、疫情预警软件也大有可为。同时,线上视频、游戏开发等也依然非常火爆。

与非典时期不同的是,如今我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但是也会给甄别信息真实性带来困难,个人很难做到。但是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以实现对谣言的判断。田毕飞表示,各级政府机关、党政事业部门,对于谣言识别软件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田毕飞认为“对谣言识别软件的开发是下一个增长的引擎”。

同时,田毕飞指出,如果能开发一些预警的相关软件,未来对于疫情及其他公共事件的第一时间防控是非常有帮助的事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