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原先的监管设定,2020年底过渡期满后,银行理财业务将实现“华丽转身”。

然而,2019年底的资管新规“延期风波”,以及新鲜出炉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新规,给这场转型战役能否按时完成增添了一丝不确定性。

《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数位银行业内人士、研究人士,以期探寻2020年银行理财市场大变局中的大概率事件。

1 保本理财加速退出

“若过渡期最后期限的设置没有放松,则预计2020年末保本理财将退出理财市场,继而以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形式承接原有客户需求。”

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等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资管新规在定义资管业务时,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这就意味着,银行以后不能再卖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如果非保本产品发生风险,也要由投资者自行承担损失。

按照原先的监管安排,资管新规的过渡期为自资管新规发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给予银行循序渐进调整的时间。因此,银行须在过渡期内压降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同时发行新的符合资管新规的产品以做好新老产品的衔接过渡。

进入2019年以来,保本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比逐渐下降。根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监测的数据,2019年10月保本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比为19.1%,较2018年末下降了3.86个百分点。

目前,距离资管新规原定的过渡期结束还剩近1年时间,有银行已陆续下架保本类理财产品。例如,2019年11月1日,光大银行发布公告,从11月30日起停止“活期宝”理财服务;同年11月8日,交通银行发布公告,从11月20日起停止办理沃德薪金定投组合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各银行正在加速推动理财业务的转型,理财子公司开业后,保本理财这一类型的理财不可能转入到理财子公司,自然需要下架。

在2020年这一银行理财转型的关键期,保本理财市场会呈现哪些趋势?

记者采访了解到,资管新规后,保本理财发行量占比持续走低,该类产品逐渐退出市场乃是大势所趋。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2020年保本理财规模和发行量占比都会进一步下降,到2020年底,保本理财将会全部退出。

普益标准研究员余新月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根据资管新规过渡期设置的规定,2020年底是理财业务转型的最后期限,因此预计2020年保本理财发行量占比将进一步下滑。若过渡期最后期限的设置没有放松,则预计2020年末保本理财将退出理财市场,继而以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形式承接原有客户需求。

2 净值化按下快进键

“基于整个行业产品运营、风险控制和客户接受程度等方面奠定的基础,以及过渡期临近,预计2020年净值化转型将进一步提速。”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临近,各家银行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上也告别了“试水”期,纷纷加快了速度。

某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目前工作主要是承接一些母行特色的业务和产品,同时抓紧研发净值型产品。

根据资管新规,银行要在2020年底之前完成全部理财产品的转型工作,因此也就意味着,2020年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将进一步加速。

刘银平表示,虽然2019年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显著上升,但是占比仍然偏低。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数据,截至2019年6月末,净值型理财存续余额占非保本理财余额的35.57%,预计2019年底能达到50%左右。

“2020年理财产品需要加速向净值化转型,小型银行理财产品之前转型速度较慢,发行的产品仍然以预期收益型为主,今年将集中向净值化转型。”刘银平称。

而业界也存在对所有银行能否在这个时间点前将不合规的理财产品存量消化完成的担忧。近期,市场还出现了资管新规过渡期可能延长的消息。

2019年12月20日,银保监会在近期工作通报会上就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的传闻作出回应。“按照资管新规补充通知的精神,过渡期结束后,由于特殊原因而难以处置的存量资产,可由相关机构提出申请和承诺,经金融监管部门同意,采取适当安排妥善处理。”银保监会表示,“我们也在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是否对相关政策进行小幅适度调整。”

同时,银保监会还披露数据,截至2019年11月末,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24.3万亿元,运行总体平稳;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符合新规方向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力度不断加大。

某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相比基金公司,银行净值化管理能力确实薄弱,“银行肯定希望越快越好,但转型的速度也与各银行的战略或者是自身的能力有关。有的银行净值化管理的能力可以达到要求,但一些中小银行在这方面能力还是不足”。

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全市场净值产品存续规模占比约33.4%,已有203家银行发行净值型产品。

余新月指出,经过前期的探索,诸多银行已历经净值型产品从无到有的初期转型。基于整个行业产品运营、风险控制和客户接受程度等方面奠定的基础,以及监管方面过渡期截止日的临近,预计2020年净值化转型将进一步提速,甚至出现全面开花的局势。

3 收益率持续走低

“从底层资产收益情况看,2020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回升的可能性较小,大概率维持现有低位水平或继续小幅下行。”

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的净值化转型、非标投资的持续萎缩,同时带动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持续下降。

融360|简普科技大数据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19年10月,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02%,环比下降2BP,同比下降47BP,连续20个月下跌,并创35个月新低。

在刘银平看来,2020年银行理财收益率大概率会继续走低,一方面,流动性持续宽松,且央行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的决心非常坚定,固收类资产的收益率会继续下降;另一方面,银行理财转型压力依旧较大,仍有大量长期的非标资产需要消化。

2020年1月1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决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释放长期资金8000多亿元。

央行对此的解释是,为了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缓解春节前后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压力。

具体到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刘银平表示,降准之后市场流动性会进一步宽松,资金价格下降,而银行理财底层资产大部分都是固收类资产,这类资产收益率会下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会随之回落,预计短期内会再次跌至4%以下。降准对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收益的影响不确定,可能会促使部分权益类资产走高,不过这两类理财产品的占比目前还很小。

“理财产品投资仍以固收类资产为主,投资策略以持有至到期为主,央行全面降准意在维护资金面的合理充裕,在宽松的流动性背景下,未来短期利率大概率维持低位水平;长端利率走势受经济基本面影响较大,若未来经济发展预期没有明显的利好信号,长端利率大幅回升概率较小。”余新月称,综上,从底层资产收益情况看,2020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回升的可能性较小,大概率维持现有低位水平或继续小幅下行。

4 理财子公司接连进场

“理财业务的制度规范处于持续细化过程中,未来可能从表外资产管理、投资委外管理、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理财业务监管框架。”

2018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下称《理财子公司办法》)。2019年成为理财子公司的诞生元年。

在《理财子公司办法》发布至今的一年间,已有包括国有六大行的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工银理财、交银理财、中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邮理财)、3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光大理财、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和1家城商行的理财子公司(宁银理财)共10家正式开业。

同时,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徽商银行、南京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已获批筹建,杭州银行理财子公司获准开业。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2月20日,银保监会批准东方汇理(出资55%)和中银理财(出资45%)在上海设立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这是第一家在华设立的外方控股理财公司。

银保监会表示,目前,还有其他国际资管机构正在与有关银行理财子公司沟通,协商合资设立外资控股的理财公司。

记者注意到,目前还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申请处于等待审批的状态,预计2020年将有更多的理财子公司加入战局,进一步丰富资管市场主体。

从子公司的产品端来看,根据《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2019)》,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体系上,一是仍以固收产品为主体,重视长期稳健的收益;二是权益类投资方面,早期主要以FOF、MOM和私募股权模式开展,占比较低;三是顺应指数投资的全球化发展趋势,逐步优化量化策略。指数型产品对投研团队的投研能力以及主动管理能力要求较低,指数型产品成为了银行的切入点。

从期限上来看,传统银行理财产品1年期以上不多,但是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中,1年期以上产品增多,个别产品期限为3年甚至5年。

此外,多家理财子公司,例如交银理财、中银理财、中邮理财、兴银理财等都推出了养老系列的理财产品,以期满足目前日益增长的养老金融需求。某基金公司高管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养老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资管行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资金的期限太短,如果资管行业能把短钱变成长钱的话,整个资管行业会迎来巨大的发展。

2019年12月,银保监会先后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分别对净资本规模及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投资管理提出要求。

那么,2020年,银保监会还可能从哪些方面完善对理财子公司和理财产品的监管?

余新月表示,理财业务的制度规范处于持续细化过程中,结合基金、信托、保险等其他资管行业监管框架的发展经验和过渡期内出现的较棘手问题,未来可能从表外资产管理、投资委外管理、信息披露管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理财子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私募理财产品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理财业务监管框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