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上,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比赛场馆内,“最快的冰”让运动员们感受到速度与激情的快乐;赛场外的屏幕前,5G+8K转播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落地,让“科技冬奥”从愿景走进现实。

从筹办到举办的6年多时间,北京携手张家口,书写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时代华章。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一届“在温暖中永恒”的冬残奥会,其背后“科技”成为一大底色。

“中国方案”解锁多项国内空白技术

时钟拨回2015年8月20日,彼时,距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刚刚20天。

坐落在北京朝阳区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造型别致,设计师郑方团队为了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理念,创新地使用国产索网编织出世界跨度最大的马鞍形“天幕”,3360块曲面玻璃、屋面、幕墙全部为中国制造。

蜿蜒在小海陀山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施工难度巨大,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团队从零起步,自主建成全球第一条南坡赛道,创建地形气候保护系统,成功解决太阳辐射等问题,“把南坡变为北坡”。

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打乱北京冬奥会筹办和举办的步伐,“赶早不赶晚”彰显了大国的远见卓识。坚持疫情防控和冬奥筹办“两手抓”,工作不断、力度不减、标准不降。12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完工,3个冬奥村如期交付使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多少次披星戴月、攻坚克难,“冬奥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

为冰雪运动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34秒32,快到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的一瞬,让高亭宇成为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冠军,创造冬奥会新的历史。

在“冰丝带”“最快的冰”上滑出最棒的成绩,高亭宇的这一滑,是对科技支撑竞技体育的极致诠释。

2018年春天,走过120多年历史的二七厂停产,转型为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

在这里,体能馆配备了国内非常领先的体能训练设备、专项训练设备,还有体能测试区;速滑馆安装智能训练系统,让运动员的冰上训练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六自由度训练馆引入用于训练飞行员的防晕眩训练器,实现夏季模拟雪上训练……

正是这些重要的科技力量,为高亭宇、任子威等中国冰雪健儿的训练不断加持。综合风洞馆帮助运动员训练减阻最佳姿态,国产雪车找到密度强度适合的新材料,移动口腔治疗车、移动手术车实现一站式医疗保障……冰雪运动的科技研发正在汇入中国的自主创新大潮。

伴随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已达到3.46亿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成为现实。看似小众的冰雪运动,飞入寻常百姓家,冰雪运动奏响了一曲“四季歌”。此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评价恰如其分,“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我们欢迎中国成为冰雪运动大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