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是一个神话,没有人敢不给张磊面子。”

中国最有号召力的投资人张磊,正在通过他的影响力,将高瓴资本——一个管理超过600亿美元基金的资本王国,一步一步推上神坛。

张磊最近一次在投资圈和媒体圈刷屏,是两个月前推广他的新书《价值》。他提出了一个颇具政治哲学意味的名词——长期主义,并将它跟高瓴资本牢牢绑定在一起,这被一些人视为挑战巴菲特的价值投资。

今年以来,张磊高调得让人感到不适应。出书、连麦、演讲、专访,聚光灯下的他打破了私募大佬闷声赚大钱的印象,风头甚至超过了“VC一哥”沈南鹏。在二级市场,高瓴参与的项目受到机构和散户的疯狂追捧,大多都能在IPO首日股价大涨。

张磊的底气来自于:掌管着规模庞大的私募基金,并给LP(基金出资人、有限合伙人)赚到了足够多的钱。据彭博援引的德克萨斯大学捐赠基金信息显示,截至今年6月的10年里,扣除费用后高瓴的年化收益约为20%,这是一个让业内咋舌的回报率。

相比其他投资机构,高瓴是神秘、庞大、难以定义的,老板张磊维护着顶级大佬的精英人设。他对外输出金句名言,输出他的价值观,高尚得不像一个商人。但在故事的另一侧,在离钱最近的地方,他又体现出言行不一的一面。

比如,在去年2月的一个论坛上,张磊称从来没有投资过房地产行业,因为房地产行业赚钱太容易,很难为投资人创造价值。他同时强调,“高瓴投资项目的第一个标准是不能太挣钱。”

但是在9个月后,高瓴参与了贝壳找房24亿美元的D+轮融资,后者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房产中介。这个消息在今年3月对外公布,次月张磊发表演讲,称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存在巨大机会。再3个月后,贝壳提交IPO招股书,上市首日股价大涨近90%。

贝壳不挣钱,但高瓴通过贝壳挣到了钱。

另一大质疑来自张磊高举的“长期主义”。在京东2018年陷入明尼苏达丑闻、业绩遭遇瓶颈时,蔚来去年濒临破产、股价跌至2美元时,高瓴都选择了大笔减持和清仓,但是这两家公司后来都走出困境,股价翻了好几倍。同时,在贝壳找房、京东健康这些韭菜都能识别出来的好项目上,高瓴在IPO前夜突击入股。

毕竟,生意就是生意,即便是神坛上的高瓴,也未能免俗。

登上神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神话也不是一天铸就的。

十年前,在沈南鹏和熊晓鸽已经成为投资大佬的时候,张磊还寂寂无闻。当时高瓴已经成立五年,唯一拿得出手的投资案例是腾讯,准确的说,是在二级市场买入腾讯的股票。

腾讯这笔投资给高瓴赚到了丰厚回报,但真正让高瓴拿到顶级投资圈的门票,则是2010年对京东的投资。广为人知的桥段是:当年刘强东只要7500万美元,张磊硬塞给他3亿美元,而且是要么全要,要么不投。日后京东的成功,验证了张磊的眼光和魄力,也给投资圈留下“眼光毒辣、肯下重注”的狠人形象。

京东定义了早期的高瓴。但事实上,跟红杉和IDG不同,二级市场的投资,才自始至终是高瓴的主业。高瓴最初只有一支美元主干基金,投资二级市场,2012年才募集一级市场基金。直到今年2月,高瓴才正式宣布成立高瓴创投,杀入VC行业。

所以高瓴的底色是PE,是二级市场炒股。

二级市场,又恰恰是一个造神的沃土。不论是各种五花八门的野生股神,还是当年徐翔之类的私募大佬,都告诉我们这里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高瓴第二次被定义,是它2017年动用数百亿港元资金,控股收购百丽国际。

百丽本来是一家卖鞋子的传统企业,高瓴收购后一顿操作猛如虎,各种转型和资本运作,2019年被高瓴分拆出一块运动类资产滔搏单独上市,如今市值700多亿港元,远超百丽私有化时的估值。高瓴又是大赚一笔。

百丽的故事,完美诠释了张磊所谓“把蛋糕做大的游戏”的真实玩法。那些习惯了短线操作的投资人,惊讶地认识到:原来,资本游戏还可以这么玩。

一位私募基金投资人对深燃分析,无论是早期的京东,还是后来的百丽,高瓴的底层逻辑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要玩就玩个大的,不赚利润也不赚差价,要赚估值提升的钱。”

大约也是在百丽之后,高瓴开始在中国的投资圈封神。

通过百度搜索指数,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高瓴是如何一步步光环加身的。2017年底之前,高瓴的百度搜索指数只有一次超过了1000,但从2018年开始,这个数值一路上涨,最高达到5000,今年以来维持在2000左右。

高瓴资本过去五年百度搜索指数变化

过去多年,红杉资本在中国创投圈的关注度一直要高于高瓴,二者在百度搜索指数上相差一倍。但是变化发生在2020年。从今年初至今,高瓴和红杉的搜索指数基本打平,且高瓴多次超越红杉。

高瓴资本和红杉资本百度搜索指数对比

在如今的中国投资圈,高瓴所具备的呼风唤雨的能量,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一位对冲基金投资经理如此对深燃形容他的投资策略:“跟着高瓴买,大佬买什么,你就买什么”。这个策略也被称为“抄作业”,背后的逻辑非常简单:高瓴的资金体量太大,大资金的买入和卖出,会造成市场波动,而高瓴的买入,本身就是一种看涨信号。

一些高瓴参与的A股连续涨停案例,让很多所谓的专业投资人瞠目结舌。

良品铺子今年2月上市,这样一家严重依赖线下的公司,在疫情冲击线下的背景下,居然收获15个涨停板。甘李药业6月上市,连续13个涨停板,散户最高一手净赚近两万。这两家公司唯一的共同点,是背后都有高瓴。

“过去我们都用PS、PE来给项目估值,但是这套方法对高瓴投资的项目无效。”一位长期投资港美股的投资人对深燃说。

对于那些准备上市的公司,“高瓴入股”,已经成为股价“维稳”利器。基石投资是一种品牌背书,基石阵容越强大,新股上市表现通常越好,而高瓴就是话语权最强的那个。

有一个反例能充分体现高瓴的行业地位。今年9月农夫山泉上市前,高瓴主动找过来要求做基石投资者,但被拒绝了。这个消息让投资圈哗然,按照一个专攻港股打新的基金投资人对深燃的说法,“今天的四大投行,没有谁不会卖高瓴面子。”被拒绝,反而成了一个行业新闻。

事实证明,不卖高瓴面子的,是中国首富,虽然他只当了半小时。

谁在收割谁?

高瓴被神话,是因为它总能赚到大钱,即便这个过程可能很残酷。

高瓴自有它霸道的一面。

最典型的是对A股上市公司凯莱英的投资。去年,凯莱英推出定增方案,计划募资23亿元。所谓定增,就是向有限数量的投资者增发股票,价格一般由参与增发的投资者竞价决定,通常会在市价基础上打个八折。

这本来是一个稀松平常的交易。有意思的是,今年2月,这家公司突然宣布取消定增方案,改为向高瓴单方面增发。也就是说,高瓴一家吃下了整个定增交易,把其他竞拍者全部赶出场了。

一些机构本来还打着小算盘,想要跟着高瓴吃肉,结果连汤都喝不上。

从定增的消息传出至今,凯莱英的股价已经翻了一倍多,如果按照高瓴的方案,不到一年时间,高瓴净赚超过20亿元。在等待定增方案落地的这段时间里,这家公司的业务,并没有像股价一样发生翻倍的变化。

高瓴的这种投资方式,并不像豪赌腾讯、投资京东那样有名,它被包装成一个时髦的说法——“战略投资”,同时也被一些人称为“定增套利”。这还只是高瓴众多资本大戏中的一个。相比回报期限动辄三五年,且风险极高的早期VC投资,二级市场赚钱真是太轻松了。

有人对高瓴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凭借机构影响力的“包圆式”投资,违背了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锁价定增的“伪战投”方式助长了股票炒作的不良风气。蹊跷的是,凯莱英和高瓴彼此心照不宣的交易方案,在今年7月迎来变数,定增对象突然由高瓴一个调整为不特定的不超过35个。高瓴的计划泡汤了。

太容易的赚钱方式,总还是会有点小瑕疵。

张磊曾说过一句业内流传甚广的话:“我把投资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零和游戏,一种是蛋糕做大游戏。很多人的投资是前者,比如Pre-IPO这种,我个人是不相信零和游戏的。我喜欢把蛋糕做大的游戏。”

大部分人习惯把重点放在零和游戏和蛋糕游戏的路线之争上,殊不知,参与游戏的前提,是你得获得入场的门票。蛋糕是可以做大,但哪些人能够吃到,却是个大问题。

高瓴喜欢控局,必要时甚至自己亲自下场。

将百丽私有化之后,高瓴派了近百人的团队去百丽,从战略、运营、人事、法务全盘参与,从给钱的投资人角色,摇身一变成了干实业的企业家。一番运作后将滔博上市,又做了一个“大蛋糕”。在宠物赛道,高瓴端起机关枪四处扫射,投了数不清的宠物项目,后来干脆成立了一个管理平台和一家运营公司。高瓴还有一个零售药店管理平台高济医疗,以及今年9月刚成立的瓴路药业。这家投资机构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产业深处。

推荐内容